2008年9月11日 星期四

我國極年輕型乳癌比例高於歐美

乳房醫學會今天舉辦國際性研討會,包括台灣以及來自韓國、中國大陸等數十位醫師齊聚一堂,討論焦點在於先期性化學治療(新輔助性化學治療)及極年輕女性乳癌等兩大問題。

乳癌雖然好發於年齡40至50歲婦女,乳房醫學會理事長、林口長庚醫院乳房外科主任陳訓徹表示,絕大部分乳癌患者年紀都超過35歲,在35歲乳癌患者中,年紀低於20歲的比率又更低,幾乎是微乎其微。但台灣近十年來,35歲以下極年輕型乳癌病患,平均佔所有乳癌病患的6.72%,較歐美平均4至5%高,甚至有17歲的女孩罹患乳癌。據統計,2005年台灣乳癌發生人數為6593人,35歲以下女性乳癌發生率則占全部乳癌的4.96%,差不多是歐美國家的二至三倍。

不僅台灣,日本及韓國等亞洲女性罹患極年輕型乳癌的比例,明顯高於西方人,但迄今原因不明,未獲證實的因素是認為與基因有關。

根據統計,1995年至2005年,台灣共有3374位年輕型乳癌病患,台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陳訓徹表示,門診中最年輕的乳癌病患年齡僅有17歲,陳訓徹指出,在確定該名高一女生罹患乳癌時,相當意外,還以為會不會是篩檢出了問題,而當事人壓根不會想到自己年紀輕輕會罹患乳癌,等到一發現乳房有硬塊,已經有5公分大,且為乳癌第三期。惡化速度之快,連醫師也深感意外。

該名17歲乳癌患者於兩三個月前發覺乳房裡面有硬塊,誤認為是發育期的正常狀況,但才過了兩個多月,腫瘤卻快速成長,大至5~6公分,焦慮不已,這才告訴母親。

經過切片檢驗確定腫瘤屬於惡性,在該名少女接受小紅莓藥物、紫杉醇等以及賀癌平等三種乳癌用藥之後,腫瘤逐漸縮小,又接受了外科切除手術,目前情況控制良好,但仍須密切做好後須追蹤,確保乳癌無復發或轉移的可能性。

儘管如此,陳訓徹仍表示,年紀輕的乳癌患者治療情況通常較差,癌細胞的惡性程度高、分化分裂快,腫瘤生長也相當快速,使用藥物後雖然逐漸縮小,但仍非常容易復發,甚至轉移至其他部位。曾罹患過乳癌的高危險群女性,務必定期進行乳癌篩檢,保護自己。

陳醫師強調,不管是青少女或是熟齡婦女,都應密切留意自身乳房的狀況,一旦出現硬塊,應立即就醫。尤其是小女生們不要以為自己年輕就輕忽乳癌的威脅,如果摸到乳房有異物,就應該告訴家長,立即接受超音波、乳房專用核磁共振等檢查,萬一不幸確診為乳癌,務必把握治療時程,並密集追蹤,才能延長存活期。

一般認為,乳癌與家族病史有高相關性,但門診中多位極年輕型乳癌病患都沒有家族病史。陳訓徹指出,這名17歲的乳癌病患,家族中就沒有人曾罹患乳癌。

新光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鄭翠芬也說,她的門診中,最年輕的乳癌病患只有二十三歲,也一樣沒有任何家族病史,所幸發現時只是第一期乳癌,手術治療後仍可保住乳房,後來還順利結婚生子。

鄭翠芬進一步表示,由於極年輕型乳癌病患不是乳癌病患大宗,加上歐美極年輕型乳癌病患更少,因此無論國內外,都欠缺對於極年輕型乳癌的治療研究。

她曾對一百多位門診乳癌病患進行心理問卷評估,結果發現,乳癌病患面臨情緒低潮及壓抑的情境時,尤其是治療後,對卵巢受損引發的停經感到無法釋懷,進而對自己產生懷疑,有些甚至已經到了憂鬱症的地步仍不自知。

鄭翠芬表示,很多極年輕型乳癌婦女都是在未婚時罹癌,未來還有很長的治療路及人生路要走,要不要結婚?要不要生孩子?對她們來說,都是要認真思考的事,無論是生理或是心理,她們都需要更多的關懷與協助。


消息來源:自由時報

0 意見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