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8年12月4日 星期四

I pledge

I Pledge 我承諾

為和更多的乳癌病友站在同一陣線,守護國人乳腺健康,我們以『I Pledge 我承諾 保乳、保尊嚴、保生命』為精神指標,尋求乳腺『真相』,和台灣婦女共同對抗乳癌,保護高貴尊嚴、提升生命品質。

共同開闢臺灣乳癌患者健康之路

由於近年臺灣乳癌人數激增,病友身心靈的照顧也愈來愈受到重視。於民國91年成立,約包含國內34個乳癌病友團體結盟共組的「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」,是各大醫院中表現得最為活躍的病友組織,幫助無數乳癌病友走過艱困歲月。在乳癌病友的心中,這些無法用藥物舒緩的心靈症狀,都是靠著擁有同理心的乳癌病友協會得到安慰。

同為防治乳癌而努力的台灣乳腺健康協會,以發展醫學影像科技、臨床經驗、推廣衛教知識為主要宗旨。雙方經過二次協商後,林秘書長表示本協會之理念不僅與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相合,且俱有相輔相成之優勢,故與本協會於兩次協商中達成不少的合作共識。

林秘書長表示,未來將與國內各大乳癌相關團體合作,進行三階段任務。

第一階段之任務:

為病友整合資料、建立交流平台、走入社會享受生活。

預防:對所有健康民眾之乳房知識教育,讓大家獲得正確資訊、成為窗口、獲得感動。

第二階段之任務:估計10年時間 (2007年開始)建立病友經驗值(資料庫),讓生命有其意義和價值。

※2011年東西思維的整合及資訊分享。

11月19日~11月12日於國際會議中心舉辦

未來3年計劃:

(1)、民眾端:369方案 → 預計3年走完369個鄉鎮。

為了喚醒民眾的健康自覺、自主安排乳房健康檢查以提高篩檢率、降低發生率, 提升婦女生命尊嚴、以達減少乳癌死亡率之最終目標。

(2)、病人端:病友團體之身心靈教導、Leader教育。

  生病無遺憾:使病友安心、讓她們的生命發光、更能深刻體認生命的價值。
成為看護者、給予者: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將實行看護者之專業認證。

(3)、國際端:21世紀以病人為中心。中、西方資訊的學習與分享。

全球乳癌資料庫:乳癌已成為全球性的重大婦女疾病之一,為更進一步研    
 究乳癌的預防與治療,將與國際乳癌醫學中心合作,建立全球乳癌資料庫。

在這三階段任務中,未來本協會預計支援的部份為以下三點:


1.推廣乳房高危險群篩檢
2.建立影像資料庫
3.協助乳房重建手術計畫


「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」林秘書也表示,希望能聘請本協會理事長黃醫師擔任顧問,進行多方向的密切合作。

2008年11月25日 星期二

哺乳期的媽媽,如果發現乳房腫塊該怎麼辦?

微小鈣化在乳房專用磁振造影中真的看不到嗎?

對於惡性鈣化點,乳房專用磁振造影可清晰顯影,以立體3D圖像觀察到整個乳癌狀態的分佈情形,對外科醫生規劃該名孕婦的後續治療有很大的幫助。

哺乳發現腫塊 當心乳癌危機

哺乳有助降低罹患乳癌機率,但不代表一定不會得乳癌,最好進一步確認,以免延誤治療時機。懷孕或正在餵母奶的媽媽若發現乳房有硬塊時,不要認為只是因為漲奶的關係,最好進一步確認是否有良性乳房腫瘤或罹患乳癌的可能性,以免延誤乳癌醫治的時機。

一位30歲初頭的新手媽媽,餵母奶時發現乳房有硬塊,但她一直認為只是乳汁滯留,因此不以為意,就這樣拖了一年直到腋窩淋巴結腫大,就醫發現已經是乳癌第二期。

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婦幼院區一般外科主任陳火木表示,哺乳有助降低得到乳癌的機率,但不代表一定不會得乳癌,聯合醫院近半年來就發現兩例哺乳婦女,因將乳癌誤以為哺乳的乳汁滯留,而延誤就醫時機長達一年。

陳火木表示,其中1例因為完全未就醫檢查,一診斷出來已經乳癌第二期;另1例哺乳半年發現硬塊後第一次就醫未檢查出來,停奶近半年後再去檢查,超音波發現乳房有細小密集的鈣化,診斷後確定是零期的原位癌。

陳火木指出,乳癌及早診斷及早治療,預後十分良好,但懷孕、哺乳婦女常因警覺性不夠而延誤就醫,因為懷孕、哺乳婦女發生乳癌的情形並不常見,美國一份研究發現每3000名懷孕或哺乳婦女就有1位得到乳癌,國內則無相關研究。

台安醫院外科部主任謝家明表示,懷孕中、哺乳中婦女罹患乳癌確實不常見,不過因為台灣年輕乳癌病患有增多的趨勢,而現在女性較為晚婚,生產時間常都在30歲上下,因此在哺乳時發現硬塊,最好到醫院做超音波檢查。

乳 癌、子宮頸癌為婦女健康最大殺手,陳火木指出,子宮頸癌篩檢率已達54%,不過乳房篩檢率卻只有7%,仍待提升,為加強婦女做乳房篩檢意願,聯合醫院婦幼 院區增設婦女健康中心將兩項篩檢做整合;此外,也首創哺乳特別門診,針對哺乳時容易發生的乳管阻塞、乳腺炎、乳房膿瘍等問題提供即時的治療,以利哺乳媽媽 可以繼續順利哺乳,不需停止哺育或斷奶。

來源: 中國時報

2008年11月4日 星期二

彭汪嘉康 院士成為本協會榮譽顧問




不只是成就非凡,更是女性典範的彭汪嘉康院士,受邀成為本協會榮譽顧問,並經過第一屆第三次常務理監事大會一致通過。

被台灣癌症醫療界稱作「癌症臺灣之母」的彭汪嘉康是中央研究院院士,去年底才卸下台灣國家衛生研究院癌症研究所長職務,旋即於年初擔任臺北醫學大學講座教授,以及萬芳醫院副院長與癌症中心主任。彭汪院士表示:「萬芳醫院癌症中心是我第三份工作,也是我職場上最後一戰。」才剛榮獲聯合國傑出女科學家殊榮獎項,投身癌症臨床治療與研究超過五十年,彭汪院士興奮的說:「在北醫醫療體系裡我已經感受到一分欣欣向榮。」

彭汪院士是台灣第一位女外科醫師、第一位發現血癌染色體變異的研究員,也是首位女性獲得美國亞瑟.弗萊明獎(Arthur Flemming Award),之後並獲選中研院院士,以及第一屆「台灣傑出女科學家獎」。這些獎不僅標誌著彭汪嘉康的醫學成就,更是她超越一個又一個逆境的生命里程碑!

研究貢獻

成功證實人類腫瘤起因於染色體的改變,並陸續發現白血病染色體的變異在幹細胞時期就已出現;甚至進一步從母親血液中判斷胎兒白血球及性別的可能性,以腫瘤細胞遺傳染色體研究成果享譽國際,致力推動台灣癌症治療及預防。

教育志業

一九八七年,台灣經濟飛躍成長,罹癌率也不斷攀升,成為威脅台灣人生命的首要疾病。當時的台灣並無腫瘤專科醫師,「台灣醫師沒有資訊、沒有最新的藥,只能全盤照抄美國的癌症治療方法。」彭汪院士從美國回到台灣,看到台灣榮以落後方式對抗癌症這個多變的敵人,讓她感到相當憂心。她說,要對抗癌症,首先就要把第一線的戰士訓練起來,她與中研院幾位院士帶著美國著名的癌症醫師Paul Carbone回台設立灘頭堡,召集台灣各大醫院的內科醫師進行密集的癌症臨床醫師訓練,「不僅師資、教學方法完全比照美國,連最後的考試都請美國癌症專科醫師的主考官來台主考。」她驕傲地說。結果,三年內就訓練了十三位種子醫師,目前各大醫院的癌症專科主任大都是彭汪的學生。

勉勵格言:
一個女性,想要成功,「luck」是非常重要的。但是,「有沒有付出最大的努力?有沒有把事情做到最好的決心?才是成功的關鍵!」


2008年10月31日 星期五

第十五屆國際乳腺病大會於上海舉行

每年的10月分是全球的乳癌防治月。由國際乳腺病學會、中國抗癌協會乳腺癌專業委員會、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等單位共同主辦的“第十五屆世界乳腺病大會暨第三屆上海乳腺癌論壇”,於2008年10月23至26日在上海舉行。

每兩年舉行一次的國際乳腺病大會是由1976年成立的國際乳腺病學會(SIS)發起,是歐洲和美洲最重要的乳腺病學術活動之一。


SIS是由 查理斯-馬利·格羅醫生於1976年創立,旨在交流乳腺疾病的綜合治療方式。三十年來,學會涵蓋了 乳腺疾病預防、診斷、治療及研究等相關方面。而第15屆大會是SIS首次來到亞洲,於中國上海盛大舉行,這也代表著SIS開始關注中國及其它亞洲各國婦女的乳房健康。


為期四天的時間裡,大會主要針對乳腺病各領域中的多個課題進行討論,包括:流行病學、基礎研究、乳腺成像、乳腺病理學、乳腺外科,新輔助治療、放射療法、輔助治療、輔藥及康復、轉移性乳腺癌、新興療法與臨床試驗等。


台灣方面由引進最新乳房篩檢利器的台灣廠商及旗下醫療諮商團隊,共同展出讓中國醫師甚感興趣的乳房專用螺旋磁振造影掃描儀。為中國年年高升的乳癌罹患率感到憂心的中國各大醫院,包括上海瑞金醫院等也表示已規劃好20幾處乳腺中心的地點,對各式新型乳癌篩檢儀器都是"虛位以待",期盼能早日與台灣同步,引進最佳醫學影像科技,能在未來夠幫助更多具乳癌高危險因子的中國婦女。


第十五屆國際乳腺病大會網址如下



15 World Congress On Breast Diseases http://www.2008wcbd.com/

2008年10月30日 星期四

星美研究:多吃黃豆食品 罹患乳癌率低

美國南加州大學和新加坡國立大學所屬楊潞齡醫學院從1993年起展開以華人為對象的定群追蹤, 歷時十年的研究顯示,婦女多吃黃豆製食品,可將罹患乳癌的機率降低至百分之十八。而這項研究結論,和其他國家展開的八項相同研究結果一致。

事實上台灣人和日本人因飲食習慣的緣故,每天攝取的黃豆製食品是美國人的十倍,因此婦女罹患乳癌的發生率只有美國婦女的四分之一。

這項研究是從1993年起,針對超過三萬五千名新加坡華裔婦女進行健康研究調查,每天攝取超過十點六毫克黃豆異黃酮素的婦女,有助降低罹患乳癌的風險。截至2005年底為止,上述接受調查的新加坡華裔婦女中,有六百九十二人罹患乳癌。華人和西方人在飲食習慣方面,最不一樣的是每餐少不了發酵的黃豆產品,包括豆腐、豆漿、豆干、腐竹和腐皮等,輕易就能達到每日至少十點六毫克異黃酮素的攝取量。黃豆雖然富含植物雌激素,攝取過量對身體沒有好處,尿酸體質的人更不宜多吃,這項研究結果應該重視的是營養均衡。

研究小組在1993年到1998年間第一階段,訪問了六萬三千多名新加坡華裔男女。訪查內容除了生活習慣如是否抽煙、女性經期、運動量之外,也包括一份一百六十五種食物的問卷,受訪者需詳細回答每天攝取的黃豆產品、魚、蔬菜和水果份量等。

研究小組在1999年到2004年的第二階段中,收集受訪者的血液和尿液樣本,研究當中的基因和生化成份,從統計和科學基礎上證實華人罹患乳癌、肺癌、結腸癌與食物、基因的關係。

另外,分子流行病學研究中心的院長謝繼誠在研討會上也指出,隨著新加坡婦女生育率下滑,生育第一胎的年齡不斷提高,這些人罹患乳癌的機率是老一輩婦女的2.5倍。


消息來源:聯合新聞網

乳房磁振造影掃描幫助美國知名女星檢測乳癌

Christina Applegate在男友過世四周後發現自己得了乳癌,這個壞消息再度打擊她哀慟的生活。她的經紀人於時人雜誌中說明:『Christina Applegate有定期做乳房篩檢的習慣,透過醫生建議以乳房MRI篩檢後,Christina Applegate被診斷出早期形式的乳癌,治療後絕對不會危及生命。Christina目前正遵從主治醫生的建議,痊癒之時指日可待。』


『年輕婦女的乳房組織非常緻密,這個缺點使得乳房X光攝影或乳房超音波下的顯影實難判斷。乳房MRI的3D成像和高敏感度表現,十分利於判讀高危險群婦女的影片。乳癌並非不治之症,越能早期發現,治癒率就越高。』

美國健康新知網站的主治醫師Miranda Hitti也表示,有明確家族病史的年輕女性,應先經由乳房X光攝影及乳房超音波篩檢,讓醫師依其影像評估是否為緻密性乳房(年輕女性的乳房組織通常較為緻密),再考慮將乳房MRI納入每半年或一年定期篩檢的計畫。

經過與醫師審慎商討的評估之後,Christina Applegate迅速為自己的治療計畫做出雙乳全切的重大決定。選擇雙側乳房全乳切除的Christina將在8個月後進行乳房重建手術。她樂觀的表示:『我現在是癌症絕緣體了!』雖然Christina僅被診斷出一側乳房有惡性腫瘤,對她而言,全乳切除是個非常理智的決定,因為Christina Applegate的母親也曾是成功擊退乳癌和子宮頸癌的患者,身為負有家族病史的高危險群,選擇全乳切除的確是最有保障的方式。

Christina Applegate在一個談話性節目道出心路歷程,期望能激勵所有乳癌之友:『我只是想把任何可能復發的壞東西趕出我的生命,雖然這是我所做過最困難的選擇。我曾站在一個妳無法想像的黑暗中,但憑著我對生命的熱愛,從這一刻開始我的人生將會好轉,生命內在的靈魂給了我勇氣,我必須站出來面對所有挑戰,讓我所面對的困境轉好。』

2008年10月14日 星期二

認識乳房專用磁振造影掃描

乳房磁振造影 :


1989年台灣引進第一部全身磁振造影,但全身磁振造影並非專為乳房設計,因女性的乳房結構及特殊形狀,不論是在腋下、淋巴或乳腺等乳癌檢測部位,仍有許多盲點,這些盲點正是乳房腫瘤好發之處。針對全身型MRI的盲點所改良設計的乳房專用螺旋掃描,更為適合輔助乳房檢測及了解乳房健康狀況。

乳房
磁振造影掃描是利用強大磁場及無線電波偵測體內氫原子的訊號,因此是一種無輻射線、非侵入式的篩檢方式,無論檢查多少次都不會對受檢者造成體內輻射劑量的累積,非常適合做為乳房檢查工具。其影像層次分明,清晰呈現乳房組織,對於組織變異的敏感度非常高,是現階段準確度較高的掃描檢查。

乳房專用
磁振造影掃描不同於全身型MRI,受檢者能同時掃描乳房、胸壁、腋下等組織之影像。每0.11cm做一次掃描,在乳房、胸壁及淋巴做出厚度薄至0.1公分的切片影像。乳房專用螺旋掃描能提供優異的三度空間影像,高對比的動態解析度,對乳腺較緻密的東方女性而言,利用乳房專用磁振造影掃描篩檢,不會有乳房X光檢查時壓迫乳房的疼痛,特別適用於隆乳女性,因乳房X光攝影對於植入物(如矽膠、鹽水袋等)難以判讀,藉由乳房專用磁振造影的影像,可區分出不明腫塊為植入物滲漏、良性病灶或惡性腫瘤。

利用乳房專用磁振造影掃描來篩檢是最溫柔的乳房檢查方式,全程無痛、無輻射、無侵入性。受檢者可舒適地俯臥於精心設計的檢查床,檢查時能與醫護人員進行溝通,減輕恐懼感,是一種兼具舒適與準確的乳房篩檢工具。

後續追蹤:
對於已經完成治療的乳癌患者,乳房專用磁振造影掃描不僅能用來評估化學治療的效果,亦可有效地追蹤開刀或接受過放射治療之患者的預後情形。

隆乳者的福音:
乳房專用磁振造影掃描提供各種切面的影像,將植入物干擾因素降至最低,也可以用來檢測植入物是否破裂及滲漏。

無痛、零副作用:
對於高危險群的婦女,乳房專用磁振造影掃描可有效的檢測乳癌是否發生,同時在檢查過程中完全無痛、無壓迫感,無副作用,讓受檢者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沒有負擔,故此檢查儀器適用於乳房的定期篩檢。

2008年10月9日 星期四

認識乳房組織

認識乳房組織

女性的青春期開始於十歲左右,此時乳房開始發育。在十四至十六歲期間,乳房發育的速度較為迅速。由於荷爾蒙的作用,女性的乳腺發育會使乳房和乳頭向外隆起,變得豐滿。部份婦女會隨著月經週期產生乳房飽滿、刺痛及脹痛感,月經過後變自然消失。

婦女懷孕時,乳房膨脹快速,乳頭變大、容易敏感,這是為了餵哺嬰兒作出準備,妊娠期和授乳期也是乳腺最活躍的時期。 授乳期後,供乳作用停止,乳房會收縮及失去多餘脂肪,變得軟軟鬆鬆。停經後的婦女乳房會變得更加萎縮缺乏彈性。

乳房是由脂肪、結締組織及乳腺組成,而乳腺由乳管、乳腺小葉及腺泡所組成。成人乳腺有十五至二十個乳管系統,每一個系統組成一個乳腺葉,腺葉之間為結締組織,乳頭隆起于乳房表面的中央,其週圍皮膚色澤較深,稱為乳暈。

當女性分娩後,乳腺所分泌的乳汁經輸乳管至乳頭,以哺育嬰兒。乳房有一狹長部份伸至腋窩,稱為乳房尾部,經淋巴管進入腋下的淋巴結,淋巴液會透過淋巴系統在身體內維持免疫運作,從而達到防禦外來細菌或細胞等的功能。

2008年10月8日 星期三

乳癌的高危險群

乳癌的高危險群


1.40歲以上的女性。初經早於12歲、停經晚於55歲的婦女。

2.未曾哺乳者。

3.未曾生育或30歲以後生育第一胎者。

4.曾隆乳者〈如小針美容、矽膠及鹽水袋植入〉。

5.胸部曾大量接受過放射線照射者。

6.有乳癌家族史者,尤其母親或姐妹,屬一等親曾患此病。

7.曾得過其他癌症者。

8.曾患一側乳癌者。

9.乳房有增生病灶者。

10.曾經有局部腫瘤外科切除者。

11.長期使用口服避孕藥及停經後補充荷爾蒙者。

12.經常攝取高脂肪與高熱量食物、酗酒、抽菸、熬夜的婦女。

2008年10月7日 星期二

乳癌的分期


乳癌的分期



零 期:即原位癌。(癌細胞只侷限在乳腺管內或乳小葉內,細胞基底膜未受損。)

第一期:細胞基底膜受損已滲透出去,腫瘤約1公分左右,沒有腋下淋巴結的轉移。

第二期:腫瘤在2公分以下,但有腋下淋巴轉移;或腫瘤約2-5公分。

第三期:腫瘤大於5公分,且腋下淋巴結轉移或侵犯胸壁皮膚。

第四期:已轉移到身體其他器官。最常見的是轉移至骨骼、肺、肝、腦等。

『物盡其用』胸部與臉蛋同步養成豐潤美肌

對於臉部保養不遺餘力的女性們肯定嘗試過各種面膜,其實胸部保養同樣是一大學問唷!細心呵護胸部肌膚才能完全展現魅力與自信。手邊已經滿是臉部保養品的美女們,不需要再去採購昂貴的胸部專用品,只要一張面膜就可以開始進行美胸保養了!現在趕快睜大眼睛仔細看,輕鬆美胸絕招非看不可啦!

1.敷完布面膜後,馬上就丟掉實在太可惜啦。
答:可以把剛敷過的面膜剪成一半拿來敷在胸部上,眼睛挖洞的部位正好可以套在乳頭上,讓面膜更加服貼於胸部肌膚。無論是保濕、鎖水、緊實或是嫩白等各種功效,都適合拿來敷在胸部上,不但能讓胸部肌膚水嫩滑溜,也能讓經常曝曬的胸前肌膚更加豐潤白皙唷!


2.敷過眼膜,取下來還可以再使用嗎?


答:眼膜最主要的功能就是淡化黑眼圈、緊緻細紋,將敷過的眼膜用在乳暈乳頭的保養方面,不但能減少黑色素沉澱,還可加強保濕、舒緩乳暈肌膚乾燥發癢的現象。可以眼膜對折後剪開一個小洞,打開後將這個圓圈套在乳頭處,就能將眼膜完美服貼於乳暈的部位。


以「物盡其用」的妙招輕鬆保養美胸!完全不會浪費面膜和眼膜!每次敷完面膜其實還殘留好多精華液,不如拿來保養胸部,讓胸部肌膚QQ有彈性唷!

認識乳房X光攝影




乳房X光攝影是一種不需注射顯劑、低輻射量、高解析度的X光攝影,需將乳房放在儀器上擠壓成緊扁狀態,以取得良好影像。乳房X光攝影可以清楚顯示乳頭、乳暈、皮膚、皮下脂肪、導管、血管、腺體等組織以及早期乳癌的微小鈣化點,幫助醫師偵測微小腫瘤、早期發現乳管內原位癌,是目前國健局針對40歲以上女性推薦的乳房篩檢工具。

雖然乳房攝影所用的X光劑量約為0.7毫西弗,相當於一般人三個月內所承受的背景輻射量,但懷孕婦女最好避免做乳房攝影。若是有可能懷孕,一定要告訴醫師或放射技師。

為何進行乳房X光攝影需要夾住乳房?

  • 使乳房厚度一致,減少乳房組織互相重疊,以利攝影。
  • 組織攤薄後,小腫瘤比較不會被很厚的正常組織遮掩。
  • 組織攤薄後可減少曝光時間,同時降低散射現象,使影像細節更顯銳利。
  • 幫助固定乳房,以免任何身體移動造成影模糊(正常呼吸時,乳房也會小輻度移動)。

乳房X光攝影檢查方式:

進行乳房X光攝影檢查時最好避開月經前期或月經期,較不會因為乳腺呈現活躍狀態致使乳房腫脹。乳房X光攝影檢查前不需空腹,請勿於腋下塗抹除臭劑、爽身粉、乳液等可能影響X光透視之物質。受檢當天可穿著兩截式服裝,可方便將上衣更換成前開式檢查服。放射技師會要求受檢者去除腰部以上之珠寶、配件、飾品等。

攝影時配合放射師指示,以透明壓克力板固定並夾住乳房,檢查中會調整檢查姿勢,只需放鬆肌肉,聽從放射技師的指示即可。基本上雙側乳方需各照兩張照片,分別為頭腳向及斜位向,通常半小時內可以完成檢查,或是依影像狀況,由放射師判斷是否需加照其他角度,才算完成檢查。

孕期內發現乳癌,腹中寶寶怎麼辦?

台灣女性罹患乳癌者越來越有年輕化趨勢,年齡小於40歲的乳癌患者約佔百分之30。曾有位35歲的女性,懷孕後才發現乳房腫瘤,掙扎許久終於鼓起勇氣到乳房外科的門診做進一步的超音波檢查,醫師建議需做切片,但她卻憂心如果進行開刀、化學治療,會不會影響到肚子裡的寶寶。

天主教耕莘醫院新店總院乳症外科王馨鎂表示,懷孕期到生產過後一年間發現的乳癌,可統稱為「妊娠乳癌」。雖然與同樣年紀同樣期別的患者相比較,其治療的預後相同,但因為孕期以及哺乳期的乳房腫脹,乳腺緻密,以及傳統上不希望在這時期有所動作的觀念,造成診斷確定的時候,腫瘤普遍比較大,癌症的分期也當然屬於比較後期了。

一般認為,妊娠乳癌的手術選擇,和其他的乳癌病患並沒有不同。但實施局部乳房切除的患者扔需在術後輔以放射線治療,輻射線又被認為會增加胎兒器官發育遲滯和功能障礙,因此,除了懷孕末期以及強烈要求保留乳房外觀的病人之外,通常醫師會建議病人進行乳房全部切除手術。至於為了診斷或治療所需要的局部麻醉和全身麻醉,在絕大多數的狀況之下安全無虞。

王醫師表示,化學治療在懷孕的第二期和第三期進行,一般相信都是安全的。統計上顯示,除了寶寶的出生體重較輕之外,對於健康並沒有長遠的影響,生出畸型兒的比例,也和其他健康婦女是一樣的。因此,懷孕當中的化學治療,其適應症和劑量選擇,也和其他的病人沒有差異。

終止懷孕本身,對於妊娠乳癌的治療預後並無幫助。除非是極早期懷孕時發現病灶,或是診斷為晚期乳癌,考量到治療本身對胎兒發育的傷害,或是因為懷孕可能對療程的進行造成影響,才會建議病患終止懷孕。

妊娠乳癌的癒後,和懷孕本身並不相關,但對於家庭以及患者心理的衝擊卻更為重大。王醫師建議,家屬不僅要能體諒患者百轉千折的情緒,患者本身也須冷靜的與醫師溝通,找出雙方都認同的治療計畫,才能達到最好的治療成效。
消息來源:中央廣播電台

2008年10月4日 星期六

乳癌換延壽1年 72%病患拿不出25萬藥費

如果不幸罹患乳癌,你願意花多少錢治療讓自己多活1年?

台灣乳癌防治基金會日前針對100多位癌症病友進行調查,發現超過7成病友無法負擔1年高達新台幣80萬元的治療費用。乳癌病友團體希望健保能放寬藥物給付標準,患者才不會因沒錢治療喪命。

乳癌防治基金會董事長張金堅指出,門診中他看到太多因為健保不給付,患者沒錢買藥而過世的案例。為了瞭解乳癌病患的心聲,台灣乳癌防治基金會日前針對123位患者進行調查,結果發現,有77%的患者擔心乳癌復發,2成7的人擔心接受治療將對家庭經濟造成影響。

但令人遺憾的是,超過7成病友無法負擔1年高達新台幣80萬元以上的治療費用,85%的病患期待健保可以幫他們解除困境。

張金堅說:『如果以80萬做基準,我們就能下個註腳,大約能讓你降低復發率50%,死亡率30%,其實影響頗大。』

由於乳癌的活存率很高,藥物有多樣性選擇,不過,調查卻顯示,72%病友拿不出25萬來換取延長1年的壽命。張金堅表示,癌症雖高居國人10大死因首位,台灣的癌症用藥卻只佔健保藥費的7%而已,遠低於歐美國家的癌症用藥支出。張金堅強調,馬蕭醫療政策白皮書提出4年內降低10%的癌症死亡率,乳癌防治也列入白皮書之中,乳癌防治基金會希望健保可以幫助乳癌病友接受更好的治療。

國內婦女常抱持著僥倖、駝鳥心態,自我安慰不會那麼倒楣得到乳癌,嚴重缺乏危機意識,若能提早做準備,將乳癌定期篩檢納入保養計畫之中,將不必付出這麼多的代價換取寶貴的存活時間。




消息來源:中央廣播電台

飲食西化 30歲未婚女罹乳癌

一名年約30歲的年輕未婚女子因乳房出現異常腫塊,日前至署立南投醫院就醫,竟然被診斷出已罹患乳癌第二期。因該名女性平時並無運動習慣、時常食用起司蛋糕等高脂肪食品,葉偉成醫師對此認為,國人飲食西化的習慣間接讓罹患乳癌的年齡下降許多。除了家族病史的影響,飲食習慣和乳癌確實有關係。

經常以炸雞、焗烤等高油脂食品當作正餐,極可能助長乳癌的好發率。葉醫師建議,除了自我檢查,年過40歲的女性需要為自己安排定期的乳房篩檢,並且多攝取蔬果,適度運動,可減少罹患乳癌的機會。目前40歲以上的女性持健保卡,需負擔130元作乳房X光檢,而50歲以上只要付50元,加上衛生署國健局的宣傳方針為:「50歲以上婦女,要定期作乳房X光檢查」,導致許多婦女誤以為50歲以上才是需要做乳房檢查的年齡。

根據統計,47歲這個年齡是女性二期乳癌的高峰期,也就是說二期乳癌的萌芽期其實早在45歲就會發生。因此葉醫師呼籲40歲以上的女性,都該養成定期作乳房篩檢的習慣。女性分娩後分泌乳汁是哺乳動物的本能,但許多上班族婦女因為忙碌無法親自哺乳,漲奶後就由醫師注射退奶針,讓乳房不再分泌乳汁,這種違反自然的作法,對乳房健康的影響很大;未曾生產的女性和高齡產婦,都是乳癌危險群。


消息來源:聯合新聞網

中國婦女罹患乳癌的比例將在近年內大幅攀升

HONG KONG (Reuters), Sep 25 - Cases of breast cancer are expected to climb dramatically in China in the years ahead, researchers say, unless women avoid weight gain and limit their alcohol intake -- two leading risk factors for the disease.

香港(路透社) , 9月25 -研究人員表示,中國婦女罹患乳癌的比例將在近年內大幅攀升,除非婦女們避免體重增加、並限制飲酒量這兩大致乳癌因素。


國立癌症研究所表示,他們研究這些改變生活方式的中國婦女,發現與現在每100000名婦女出現10~60例乳癌的機率相比,預計到了2021年,年齡介於55~69歲的每100000名婦女將會出現超過100例乳癌。

“對歐美國家而言,中國婦女罹患乳癌的機率雖然相對較低,但隨著越來越多的中國婦女採取西方生活方式,罹癌機率預計將上升。”

美國史丹福大學醫院的研究員葉萊妮利諾斯表示,中國婦女更需要注意這些容易罹癌的危險因素。“限制飲酒,避免體重增加可降低婦女罹患乳腺癌的風險。 ”利諾斯寫在一封電子郵件中回答路透社。“不僅是中國,對其他國家而言也一樣,減少使用賀爾蒙療法可降低罹患乳癌風險,提早生育年齡也可能發揮作用。 ”她說,乳癌篩檢還需結合其他癌症預防舉措才能發揮最大效果。“我們估計這些措舉,將能減少幾年內可能引發的數十萬例乳癌。 ”

就現況而言,每100000名的中國婦女僅有12.8位乳癌患者,但專家認為這個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,遲早會出現乳癌患者數量暴增的狀況。


對新加坡,香港,日本和中國上海的華裔婦女來說,乳癌是極為常見的癌症。該報告預測,在2001年時年齡介於35-49歲的中國婦女中,到2021年時將會出現250萬例乳癌患者。


“適度減少賀爾蒙藥物和酒精的使用,維持適當體重,可降低約10%的罹癌機率。 ”


By Tan Ee Lyn

2008年9月11日 星期四

乳癌有那些主要症狀?

乳癌有那些主要症狀?


1.無痛性乳房腫塊。

2.乳頭凹陷。

3.乳頭異樣分泌物、帶血分泌物。

4.乳房外型改變,局部凹陷或凸出。

5.乳房皮膚有橘皮樣變化,紅腫或潰爛。

6.腫大的腋下淋巴腺。

我國極年輕型乳癌比例高於歐美

乳房醫學會今天舉辦國際性研討會,包括台灣以及來自韓國、中國大陸等數十位醫師齊聚一堂,討論焦點在於先期性化學治療(新輔助性化學治療)及極年輕女性乳癌等兩大問題。

乳癌雖然好發於年齡40至50歲婦女,乳房醫學會理事長、林口長庚醫院乳房外科主任陳訓徹表示,絕大部分乳癌患者年紀都超過35歲,在35歲乳癌患者中,年紀低於20歲的比率又更低,幾乎是微乎其微。但台灣近十年來,35歲以下極年輕型乳癌病患,平均佔所有乳癌病患的6.72%,較歐美平均4至5%高,甚至有17歲的女孩罹患乳癌。據統計,2005年台灣乳癌發生人數為6593人,35歲以下女性乳癌發生率則占全部乳癌的4.96%,差不多是歐美國家的二至三倍。

不僅台灣,日本及韓國等亞洲女性罹患極年輕型乳癌的比例,明顯高於西方人,但迄今原因不明,未獲證實的因素是認為與基因有關。

根據統計,1995年至2005年,台灣共有3374位年輕型乳癌病患,台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陳訓徹表示,門診中最年輕的乳癌病患年齡僅有17歲,陳訓徹指出,在確定該名高一女生罹患乳癌時,相當意外,還以為會不會是篩檢出了問題,而當事人壓根不會想到自己年紀輕輕會罹患乳癌,等到一發現乳房有硬塊,已經有5公分大,且為乳癌第三期。惡化速度之快,連醫師也深感意外。

該名17歲乳癌患者於兩三個月前發覺乳房裡面有硬塊,誤認為是發育期的正常狀況,但才過了兩個多月,腫瘤卻快速成長,大至5~6公分,焦慮不已,這才告訴母親。

經過切片檢驗確定腫瘤屬於惡性,在該名少女接受小紅莓藥物、紫杉醇等以及賀癌平等三種乳癌用藥之後,腫瘤逐漸縮小,又接受了外科切除手術,目前情況控制良好,但仍須密切做好後須追蹤,確保乳癌無復發或轉移的可能性。

儘管如此,陳訓徹仍表示,年紀輕的乳癌患者治療情況通常較差,癌細胞的惡性程度高、分化分裂快,腫瘤生長也相當快速,使用藥物後雖然逐漸縮小,但仍非常容易復發,甚至轉移至其他部位。曾罹患過乳癌的高危險群女性,務必定期進行乳癌篩檢,保護自己。

陳醫師強調,不管是青少女或是熟齡婦女,都應密切留意自身乳房的狀況,一旦出現硬塊,應立即就醫。尤其是小女生們不要以為自己年輕就輕忽乳癌的威脅,如果摸到乳房有異物,就應該告訴家長,立即接受超音波、乳房專用核磁共振等檢查,萬一不幸確診為乳癌,務必把握治療時程,並密集追蹤,才能延長存活期。

一般認為,乳癌與家族病史有高相關性,但門診中多位極年輕型乳癌病患都沒有家族病史。陳訓徹指出,這名17歲的乳癌病患,家族中就沒有人曾罹患乳癌。

新光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鄭翠芬也說,她的門診中,最年輕的乳癌病患只有二十三歲,也一樣沒有任何家族病史,所幸發現時只是第一期乳癌,手術治療後仍可保住乳房,後來還順利結婚生子。

鄭翠芬進一步表示,由於極年輕型乳癌病患不是乳癌病患大宗,加上歐美極年輕型乳癌病患更少,因此無論國內外,都欠缺對於極年輕型乳癌的治療研究。

她曾對一百多位門診乳癌病患進行心理問卷評估,結果發現,乳癌病患面臨情緒低潮及壓抑的情境時,尤其是治療後,對卵巢受損引發的停經感到無法釋懷,進而對自己產生懷疑,有些甚至已經到了憂鬱症的地步仍不自知。

鄭翠芬表示,很多極年輕型乳癌婦女都是在未婚時罹癌,未來還有很長的治療路及人生路要走,要不要結婚?要不要生孩子?對她們來說,都是要認真思考的事,無論是生理或是心理,她們都需要更多的關懷與協助。


消息來源:自由時報

認識乳房超音波



超音波檢查是指利用儀器將超音波發射到體內,讓其在組織中傳播,由於人體組織不同的界面型態(不同密度),對超音波吸收程度不同,產生不同的回音訊號後,經過電腦處理合成影像,醫師結合臨床知識,對病變的部位、性質作出診斷。

和現有臨床常用的其他醫學影像系統相較,超音波成像儀具有低價格、非侵入式、無輻射性危險、即時影像、釐米級的空間影像解析度等諸多優點。

超音波檢查對腫瘤或囊腫的偵測診斷較為敏感,使用超音波做乳房篩檢,能夠層次分明透視乳房的不同組織。超音波所得到的影像是即時動態,能方便快速的獲得結果,對於乳癌、良性腫瘤、單純囊腫以及纖維囊腫等,具有鑑別診斷的功能。一旦發現腫瘤,在乳房超音波的導引下可進行細針穿刺,取出腫瘤細胞做病理診斷。檢查時能讓病人較為舒適是其一大優勢,因此,超音波成為常見的定期乳房篩檢工具之一。

台灣婦女的乳房多屬緻密性質,此類型在乳房超音波的檢查之下較易偵測出腫塊。台灣婦女乳房的脂肪層較薄,使用超音波做篩檢,減少了干擾,令影像更為清晰。小於35歲的婦女,由於受放射線影響可能較大,且乳房緻密,宜先以乳房超音波做定期篩檢。40至50歲起,女性可每年以超音波與乳房攝影交替檢查。50歲以上的停經婦女,可以乳房 X光攝影為主要篩檢工具,但遇到X光攝影顯現病人乳房組織較為緻密時,乳房超音波仍是不可或缺的輔助檢查。


乳房超音波適應症:
  • 乳房疾病篩檢
  • 可觸及的乳房腫塊 
  • 乳房X光攝影有異常的發現
  • 鑑別腫塊為囊性或實質性,
  • 鑑別實質性腫塊為良性或惡性
  • 乳房疼痛及超音波導引抽吸 

乳房超音波檢查方式:

超音波檢查前不需禁食,不須特殊準備。進行乳房超音波時,為顧及受檢者隱私權,在醫師與護士的陪同之下,診間會以布簾圍起。受檢者僅需裸露出乳房部位,平躺於檢查床,手舉高枕於頭部。醫護人員會在乳房及超音波探測器塗抹水性膠,讓操作醫師以探頭貼緊乳房皮膚,進行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掃描,藉以探測該部位皮膚底下的組織。一般需時約5~30分鐘,過程中無疼痛感,對身體也不會有傷害或副作用。